1980年,厦门经济特区作为中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正式设立,开启了这座海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。四十年来,厦门企业作为特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参与全球竞争,在鹭江潮涌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发展长歌。
一、初创探索期(1980-1990):奠定企业基础框架
特区成立初期,厦门围绕“以工业为主、兼营旅游、房地产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”定位,率先引进外资企业。1983年,第一家外资企业——印华地砖厂落地厦门,标志着厦门企业开始融入国际产业链。此阶段,厦门通过设立象屿保税区、制定《厦门经济特区企业登记管理规定》等创新举措,为各类企业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。截至1990年,厦门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近千个,实际利用外资超5亿美元,初步形成了以电子、纺织、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。
二、转型升级期(1991-2000):培育特色产业集群
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春风,厦门企业迎来发展黄金期。一方面,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焕发新活力,厦工股份、厦华电子等本土企业迅速壮大;另一方面,台资企业大规模进驻,友达光电、宸鸿科技等企业带动形成了光电产业集群。此期间,厦门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,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零增长至百余家,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比突破30%。1992年设立的厦门火炬高新区,成为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摇篮。
三、提质增效期(2001-2010):构筑现代产业体系
进入新世纪,厦门企业积极应对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。戴尔计算机在厦门建立全球生产基地,带动数百家配套企业发展;金龙汽车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客车制造商;建发集团、国贸集团等本土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。与此同时,厦门软件园、生物医药港等专业园区相继建成,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演进。至2010年,厦门已形成电子信息、机械装备、现代物流三大千亿产业链,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。
四、创新驱动期(2011-2020):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
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,厦门企业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。美亚柏科成为网络信息安全领域领军企业;弘信电子深耕柔性电路板研发;瑞幸咖啡(总部位于厦门)创新商业模式快速成长。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推进,厦门建发、象屿集团等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,中欧(厦门)班列成为中国唯一实现“海丝”与“陆丝”无缝对接的班列。截至2020年,厦门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,境内外上市公司突破60家,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。
五、新征程启航(2021至今):谱写特区发展新篇章
站在特区建设四十周年的新起点,厦门企业正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。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落地厦门,为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提供新平台;半导体和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与健康、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;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美图公司、4399网络等互联网企业持续创新。当前,厦门正着力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,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力量。
四十年风雨兼程,厦门企业从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,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,从加工制造到自主创新,走出了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发展道路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鹭江潮涌依旧,厦门企业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高歌猛进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